作为重要的工业金属,铜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热性和导电性,被广泛地应用于电气、轻工、机械制造、建筑工业、国防工业等领域。同时,由于铜价格走势通常直接反映了广泛的经济活动,甚至比一些经济指标更加准确地反映经济走势,因此也被投资者亲切地称为“铜博士”。在“2022有色金属产融结合研讨会”铜专场上,与会嘉宾围绕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何运用相关期货和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一、迈入新发展阶段 铜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看向我国铜产业发展现状,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重金属部副处长张楠说,近十年来,我国铜工业实现了许多深层次历史性变革,装备技术水平大幅提升、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境外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取得新突破,产品质量和规模数量不断提高,极大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不过她也表示,由于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时期。对于铜产业而言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随着全球矿业重构,资源所在国产业链本土化进程加快,铜资源保障问题较为突出。二是铜产业内部结构性矛盾问题,铜冶炼行业面临产能过剩风险,铜加工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低端加工产能过剩与部分高端深加工产品短缺并存。
在上述背景下,她表示我国铜产业必须坚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一是支持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带动新需求增长点;二是多渠道提升资源保障能力,夯实产业基础;三是构建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四是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趋势;五是加快培育完善内需体系。
二、聚焦新发展目标 “上海铜”未来前景广阔
作为我国最早上市的商品期货之一,铜期货也是国内最早实现对外开放的有色金属期货品种,目前沪铜期货、国际铜期货以双合约模式运行,共同服务境内外交易者及产业机构,同时铜期权及铜标准仓单交易进一步丰富了衍生品市场层次,实现铜期货现货、场内场外、境内境外市场协调发展。
从当前来看,上期所相关负责人说,沪铜期货品种市场功能发挥长期位居全国前列,国际铜期货逐步成为部分企业跨境贸易定价的新基准,同时实现在保税区市场自发形成现货人民币定价。看向未来目标,上期所将继续提升“上海铜”的全球影响力,短期目标是使国内外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时保值成本更低、操作更便利;中期目标是推动主要铜资源出口国在对华贸易中使用国际铜期货价格作为定价基准;长期目标是强化买家优势,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布局境外交割仓库。
在未来发展规划上,上期所将继续推动沪铜期货和国际铜期货协同发展。一是提升产业服务效能,加强重点龙头企业的“一对一”服务,“点对点”交流,组织企业专题培训;积极与行业协会、咨询机构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高频次的市场服务。二是着力提高市场运行质量,强化“线上金属周”的品牌建设,持续开展线上推广工作;适时组织线下培训,发挥产业培训基地的示范作用;积极开展境外培训,提升中国铜期货品种的国际影响力。三是加强产品和业务创新,研究在沪铜和国际铜合约上推出结算价交易机制;积极探索境外设库可行性及方式。
三、中间企业保值需求显著 产业参与模式仍待优化
在铜产业链企业风险管理方面,金瑞期货研究所负责人李丽表示,目前铜产业中间环节保值参与度较两头企业高。在她看来,企业利润是决定保值动力的重要因素,而位于产业中间环节的铜冶炼加工企业,由于利润空间相对较小,保值动力则偏强。具体来看,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铜冶炼企业原料自给率低,冶炼扩张迅速,加工费承压,利润低迷;另一方面在于我国铜加工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开工率普遍低迷,加工利润偏低且呈下降趋势。
而对于上游矿山企业而言,其核心利润来自资源品的长周期回报,长期来看铜价波动带来可观利润,使得上游矿山企业保值动力偏小。对于铜终端企业而言,由于行业较为分散,利润差异较大,保值动力也不一。一般来说,投资型铜终端企业利润受铜原料直接影响不大,原材料与综合成本变动相关性不强。而对于消费型铜终端企业来说,原料成本比重越大,则保值动力越大。
从目前铜企业保值特点来看,她在经过调研后发现,目前大部分铜企主要采取“不完全保值”模式,且国企和上市公司相较于民营和非上市公司的保值参与度高。在保值评估方法上,大部分企业主要看“期货+现货”盈亏情况,另外冶炼加工贸易企业多会考量增值税,线缆终端企业多会考量资金成本。
在调研中,她也发现当前铜企业保值的一些难点问题。一是部分企业保值目标不明确,近四成企业保值管理办法缺失。二是企业在保值优化方面整体参与度偏低,其中贸易企业保值优化参与度最高,主要优化手段还是期现和跨期操作较多。
最后,她建议企业通过“四步走”,正确搭建风险管理体系,实现有效套期保值:一是以合理利润为锚,多维度识别风险,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和策略;二是以制度为纲,确立风险管理办法和规范操作流程;三是以目标为导向,敞口管理为核心,精细化制定保值方案;四是全面评估考核,套期保值有效性再添保障。